大朗都市领航教育Solidworks零件编辑与修改培训:圆角、倒角、拔模、抽壳等
发布时间:2025-08-05 18:47:56 点击率:
一、圆角与倒角技巧
1.圆角类型选择
等半径圆角:单/多边同步操作,用于壳体边缘或受力部位(半径壁厚)
变半径圆角:在边线添加控制点,设置渐变半径(R3→R10),适用流线型曲面
混合面圆角:选两组非连续面+包络控制线,实现平滑过渡
2.倒角高级应用
角度-距离(2mm×45°):机加工零件标配
距离-距离:双侧独立尺寸,处理非对称结构
顶点倒角:一键处理三边交汇点
关键原则:
圆角顺序:先大半径后小半径,避免几何冲突
抽壳前圆角半径必须大于壁厚,否则内角变尖
二、拔模高效操作
1.中性面拔模
固定底面为中性面→设置拔模面角度(如10°)→外侧面自动倾斜
优势:无需预倾斜草图,直接修改现有特征
2.分型线拔模
先创建分割线→自定义拔模边界→双侧独立设定角度
适用:曲面分型等复杂零件
3.阶梯拔模
沿分型线生成锥形/垂直阶梯结构
专用于:多级脱模模具设计
三、抽壳实战要点
1.基础抽壳
-选择移除面(如底面)→输入厚度(2mm)→生成均匀壁厚
2.多厚度设定
对非移除面单独指定厚度(例:侧面3mm+顶面1.5mm)
应用:局部强化关键受力面
3.壳厚方向控制
勾选"壳厚朝外"→以移除面为基准向外加厚→保持内腔尺寸精确
核心技巧:
抽壳前添加大于壁厚的圆角→内角自动生成圆角(半径=原半径-壁厚)→省去内部倒角操作
四、高效编辑技巧
1.转换实体引用
装配体编辑中:Ctrl+选中其他零件边线→生成精准匹配孔位
2.装配体内直接编辑
右键零件→"编辑零件"→其他部件变透明防误操作
3.特征压缩/解除
临时隐藏非关键特征(如圆角)→大幅提升复杂模型重建速度
终极设计顺序
主体拉伸→拔模→抽壳→圆角/倒角
遵循此流程可避免90%特征失败:
1.先完成主体结构
2.拔模确保脱模可行性
3.抽壳生成薄壁
4.最后处理边缘细节(圆角/倒角)
此顺序最大限度保证模型稳定性,尤其适用于注塑件、铸造件等需制造验证的设计。
撰写:都市领航教育项老师!
1.圆角类型选择
等半径圆角:单/多边同步操作,用于壳体边缘或受力部位(半径壁厚)
变半径圆角:在边线添加控制点,设置渐变半径(R3→R10),适用流线型曲面
混合面圆角:选两组非连续面+包络控制线,实现平滑过渡
2.倒角高级应用
角度-距离(2mm×45°):机加工零件标配
距离-距离:双侧独立尺寸,处理非对称结构
顶点倒角:一键处理三边交汇点
关键原则:
圆角顺序:先大半径后小半径,避免几何冲突
抽壳前圆角半径必须大于壁厚,否则内角变尖
二、拔模高效操作
1.中性面拔模
固定底面为中性面→设置拔模面角度(如10°)→外侧面自动倾斜
优势:无需预倾斜草图,直接修改现有特征
2.分型线拔模
先创建分割线→自定义拔模边界→双侧独立设定角度
适用:曲面分型等复杂零件
3.阶梯拔模
沿分型线生成锥形/垂直阶梯结构
专用于:多级脱模模具设计
三、抽壳实战要点
1.基础抽壳
-选择移除面(如底面)→输入厚度(2mm)→生成均匀壁厚
2.多厚度设定
对非移除面单独指定厚度(例:侧面3mm+顶面1.5mm)
应用:局部强化关键受力面
3.壳厚方向控制
勾选"壳厚朝外"→以移除面为基准向外加厚→保持内腔尺寸精确
核心技巧:
抽壳前添加大于壁厚的圆角→内角自动生成圆角(半径=原半径-壁厚)→省去内部倒角操作
四、高效编辑技巧
1.转换实体引用
装配体编辑中:Ctrl+选中其他零件边线→生成精准匹配孔位
2.装配体内直接编辑
右键零件→"编辑零件"→其他部件变透明防误操作
3.特征压缩/解除
临时隐藏非关键特征(如圆角)→大幅提升复杂模型重建速度
终极设计顺序
主体拉伸→拔模→抽壳→圆角/倒角
遵循此流程可避免90%特征失败:
1.先完成主体结构
2.拔模确保脱模可行性
3.抽壳生成薄壁
4.最后处理边缘细节(圆角/倒角)
此顺序最大限度保证模型稳定性,尤其适用于注塑件、铸造件等需制造验证的设计。
撰写:都市领航教育项老师!
下一个:没有了
返 回